近日,由李娟老师创作的散文集《我的阿勒泰》被改编成电视剧,并在央视播出。
这不仅是极其少有的由散文改编影视作品,也是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。电视剧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,迅速火遍全网,同时也让这部经典散文著作再次受到了读者们的关注。
从一部散文集,到一部电视剧,《我的阿勒泰》是如何获得如此成就的?
我们从作者、专业影评人、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索这部作品的成功秘诀,以为广大作者老师们提供更多创作灵感和发展方向!
一、作者方面
从辍学素人到作家、不论环境好坏坚持写作、对文字有“洁癖”
作者李娟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,儿时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度过一段童年,少女时期又经历了辍学,后随家庭辗转于阿尔泰深山中。再后来,她外出打工,因20岁时她坚持写作和投稿,在她的打工生涯中也有很多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。
关于写作出书这件事,她在采访中谈到,“虽然我稿子交了,好像也发表了,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,但是出书就是个问题,因为我没有什么名气,我只好继续干我的活,继续干这样那样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继续写作。”
李娟就是这样不论环境如何,不断坚持写作,才从素人逐渐走向作家。
她还表示“自己是个大大咧咧的人,但在文字上还是有一点洁癖”。如今她觉得当初写《羊道》和《冬牧场》太匆忙了,于是再版了《羊道》和《冬牧场》,改掉了很多作品中一些不对劲的情绪和拖沓的词句。
像她这样对文字有洁癖,爱反复打磨作品,不断提升自己创作水平的人,又怎会写不出好作品?怎会获得不了成功呢?
二、影评人、业界人士方面、自然、民族影视、散文改编范例
《我的阿勒泰》编剧彭奕宁曾说,“相比小说,散文没有明确的故事线、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,改编的工作量很大,同时还要尽量保持原著的质感和风格,顾及影视剧受众的观看习惯,简直难如登天。”
但众多影评人、网友都对这次散文改编电视剧发出了由衷的赞美,这次改编无疑是成功的,也成为了散文改编影视剧的优秀范例。
各方评价
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:“看《我的阿勒泰》,给人一种久违的自然感。散文化的表达,也让观众获得了一种随性而自由的观赏心态。”
中国传媒大学教授、博导、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龙耘:“这部拥有电影质感的短剧集,试图展现一幅超越民族、物种、身份、语言的清新画卷。”
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总监牛颂:“我对剧集《我的阿勒泰》这样的作品,已经盼望很久了,对民族影视有创新。中国是多民族的,各民族是有交往的。但以往写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生活、心灵交流的好作品太少了,太不敢表现了,单边叙事多。感谢这部作品,展现了天高地远中汉族、哈萨克族、蒙古族人们的守望相助,心心相印的温暖。它完全可以作为拓展民族影视创作前路的样本来讨论。”
双语作家、国际知名影评人周黎明:“三代汉族女性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经营小卖铺,涉及到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、不同文化的交融。原著描写的年代远没有现在那么富裕,甚至可以说相当艰苦,但你能从她们身上,看到人性最本质、最美好的一面,并被深深感动。
欣赏这样的作品,需要静下心来,不被喧嚣和纷扰所干扰;需要懂一点中国文化重意境的美学,不以情节剧的标准来套用更为高级的类型,细细品味那些情节之间的微妙。”
《文艺报》艺术评论部编辑、北京评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许莹:“剧集《我的阿勒泰》用清晰的叙事线串联起作家李娟散文集中出现的诸多细节,将对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的展现寓于生活点滴与个人化情感体验,为散文体裁的影视改编贡献了宝贵经验。”
从各个影评人、行内人的评价来看,《我的阿勒泰》之所以能够有如今的成就,无外乎作品本身质量过关,具有贴近人民群众自然生活的美感,以及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这种民族文化精神;且作品改编团队优秀,让散文之美也能通过影视剧表现出来。
三、社会环境方面、文学IP大发展、网络为文学提供优质传播环境
近年来,文学作品实现IP改编的现象屡见不鲜,人们对于优秀文学的改编也非常青睐。电视、电影、动漫、游戏等多种改编形式,既促进了优秀文学IP衍生发展,为优秀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多发展出路,也反哺了文学作品收获更多读者。
《我的阿勒泰》是一部能够登录央视的电视剧,更是一部网络电视剧,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十分迅猛。这也不难看出,当下网络为文学提供了优质的传播发展环境,网络的力量不可小觑!
出书顾问一对一服务
全程托管,进度可查
正规出版社
安全可靠 手续透明
渠道全 覆盖广
健全高效图书发行系统
物美价廉
统一标准收费 择优推荐
无忧退款
出版不成功全额退款